top of page
本週堂訊
Weekly Bulletin
常年期第三十一主日(追思已亡)
智3:1-6,9 羅6:3-9 瑪25:31-46 2025/11/02 紀念亡者的意義 教會追念亡者的習慣,以及追思亡者日的訂立,主要在表達教會傳統的信仰。首先是「死亡並非生命的毀滅」的信仰。正如「亡者頌謝詞」所說的:「為信仰主的人,生命只是改變,並非毀滅」。我們也相信,信主的人死後會得到另一種生命,稱之為永生。而且有一天,亡者仍會復活起來。這信仰的主要基礎是耶穌基督為了我們人類受死而後復活了。 本紀念日的建立也是為了表達另一主要信仰:「諸聖的相通。」我們相信,所有亡者信友,可能由於罪罰或小罪,仍未進入天鄉,但仍屬教會的成員,我們能夠與他們相通。他們為了自身的罪罰或小罪,必須經過一段煉淨的階段。我們相信,在世的信友可藉祈禱、善工、獻祭等對他們有所幫助,使他們早日完全與天主和所有聖人在天上歡聚。教會慣用的說法,稱他們是煉獄的靈魂,又稱他們為等待中的教會。在紀念了天上諸聖 --光榮的教會-- 之後,再特別紀念那些在煉淨階段的靈魂,也是理所當然的。 本紀念日的訂立也是為了加強我們對永生與死後復活的信仰
11月1日
常年期第三十主日
德35:12-14,16-18 弟後4:6-8,16-18 路18:9-14 2025/10/26 本主日的路加福音18:9-14有兩個特點,一是結束了路加的長篇旅行報導:由加里肋亞,經撒瑪黎雅,到達猶大邊境(路9:51-18:14)。二是連同上個主日的福音,說出了祈禱的兩個要訣:恆心(上個主日的寡婦)與謙卑(本主日的稅吏)。耶穌講的這些比喻,常有許多細節,又生動活潑,值得欣賞。上周的不義法官和窮寡婦的比喻,本主日的法利塞人和稅吏登殿祈禱的比喻,都繪聲繪影,如見其人,路加這樣仔細記述,無非是要告訴人,怎樣祈禱才是天主所喜悅的。「祈禱」是路加福音發揮得又多又廣的主題。在此,我們即刻體驗今天的福音中,耶穌如何用五節經句(10-14)告訴我們該怎樣祈禱。 「祂(耶穌)對那些自以為正義而鄙視別人的,講了這個比喻:『有兩個人上聖殿去祈禱,一個是法利塞人,另一個是稅吏。』」(9-10)人人都需要悔改,悔改的第一步就是改變生活中的某些作風。當人果敢地按照福音精神度日時,卻又掉進一個微妙的誘惑:判斷別人沒有像自己那樣真心
10月25日
普世傳教節 (常年期第二十九主日)
依60:1-6 宗1:3-8 瑪28:16-20 2025/10/19 今天的節日在教會中具有特殊的意義。第四世紀以來,由於羅馬皇帝君士坦丁的皈依,教會得到國家的公開承認,漫長的迫害就此結束。隨後幾個世紀,她在羅馬帝國之中獨受尊重,成為國教,帝國的子民都皈依基督。帝國邊疆居民,當時尚稱為蠻族,漸漸地在幾位教宗,如聖大額我略的指導下接受福音;不少偉大的隱修士,如:聖奧斯定主教(英格蘭使徒)、聖博尼法爵主教(日耳曼使徒)、聖柏特利克主教(愛爾蘭使徒),都非常成功地推動福傳,歸化了那些蠻族。於是在中世紀,現在的歐洲各地幾乎都已信奉基督宗教。教會的確踐履了耶穌的命令,如同今天福音中所說的:「……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成為門徒,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給他們授洗;要教訓他們遵守我所吩咐你們的一切。」 在近代歷史中,歐洲幾個強大的國家,如西班牙、葡萄牙等,向美洲新大陸、亞洲和大洋洲等地區擴展海上強權。肩負福傳使命的教會,也號召天主子民,往各地傳播福音;同時,教廷在十七世紀正式成立了一個今日稱為「萬民福音部」或「傳信部」的機構,
10月19日
常年期第二十八主日
常年期第二十八主日 列下5:14-17 弟後2:8-13 路17:11-19 2025/10/12 上週主日的福音告訴我們,即使我們的信德只如同芥菜子那般大小,若要移山倒海,都不是難事。今天的聖言饗宴,也繼續信德的主題,並且再往深處延伸。 血肉之軀,難免生病。疾病,常給人帶來痛苦,特別是纏人的病。在讀經一中,描寫了一個動人的故事:阿蘭王的軍長納阿曼,很受愛戴,但患了麻煩的癩病,當然希望能治癒。他聽了建議,到以色列尋求幫助。「天主的人」先知厄里叟告訴他,在約但河裡洗七次,就能治癒。這與納阿曼原先想像的隆重神聖的去病作法不同,所以,起初,他很生氣;但後來接受勸告,按照先知的指示,在約但河中浸了七次,奇妙的是,他的癩病竟然就這樣的痊癒了,肌膚如同嬰孩一樣,恢復潔淨。宿疾已除,納阿曼是多麼欣喜和感恩啊!所以,立即回頭找厄里叟道謝。厄里叟堅持不受納阿曼酬謝的禮物,並指出這是永生上主的恩澤。納阿曼因此認出真神,而願意只祭拜這天地間的唯一真神。 在福音中,也有一個耶穌治癒痲瘋病的故事。耶穌在前往耶路撒冷途中,進入一
10月11日
常年期第二十六主日
常年期第二十六主日 亞6:1a,4-7 弟前6:11-16 路16:19-31 2025/10/10 耶穌講的這個生動故事,是要給《路加福音》6:20-26裡說過的「何為真福、何為真禍」一個具體的範例。路加在此歸罪富翁的不是因為他富有,而是因為他沒有把錢財與人分享,一如梅瑟法律所要求的;也沒有及時行善,卻完全像那個以自我為中心的富農(12:20)。這個故事也照明上主日恭讀的不義管家的比喻:猶太人享有法律之光,是光明之子,卻不知藉樂善好施,獲得救恩,像匝凱那樣(19:8-10),反而甘作守財奴,不知用不義之財換取真實的天上財富(16:11-12)。 「後來這窮人死了,被眾天使接去,送到亞巴郎的懷抱。那富翁也死了,被人埋葬了。他在陰間,受著折磨,舉目一望,遠遠看見亞巴郎和倚在他懷中的拉匝祿。」(16:22-23)「送到亞巴郎的懷抱」:猶太人把永遠的幸福看作一桌盛宴(14:15),聖祖們會參與這盛宴(13:28-29),他們橫躺著用餐,一個人的頭靠近另個人的胸膛,因此在亞巴郎的懷中,是指在亞巴郎的身旁,那是天國慶典
10月1日
bottom of p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