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受光榮,即在於你們多結果實,如此你們就成為我的門徒。若望15:8
本堂介紹
Holy Family Catholic Church, Taipei
大聖堂落成祝聖
民國53年1月10日舉行大聖堂落成典禮,恭請政府首長、新聞記者、贊助建堂經費的各界友人,以及各堂的神長、修女和教友蒞臨觀禮。禮成後,舉行盛大酒會,由教廷駐華大使高理耀總主教、郭若石總主教、耶穌會中華省省會長朱勵德神父和本堂主任白尚潔神父等共同主持
起始大聖堂
![]() |
|---|
![]() |
![]() |
![]() |
![]() |
申自天神父1954年3月繼冉神父擔任本堂主任司鐸,是時教友已達千餘人。
聖誕節、復活節等大節慶時聖堂已不敷使用。當時本堂另設有安東街、信義路及潮州街三處分堂。
民國45年起,白尚潔神父接任本堂,教友人數急速增至四千餘人。新建才二年多的聖堂已不敷使用,復活節的大禮彌撒和聖誕節的子夜彌撒都要借用國際學舍或三軍托兒所來舉行
民國47年白神父奉准籌建大聖堂。聖堂的設計委請利眾建築師事務所主持人林柏年建築師負責,計劃期間,白尚潔、巴恩理二位神父對建堂的一釘一木均詳加研究。並決定先蓋行政大樓和神父宿舍,兩幢大樓在民國51年10月完工後,將原有聖堂拆除重建,暫用辦公大樓二樓作臨時聖堂.
建堂期間,為節省經費,決定自行購料,逐項發包。這項艱巨的任務,由卜爾格神父主持。卜神父為購料籌款等事,更是全力以赴,其勤勞認真負責之精神,獲得全體教友的同聲讚佩。動工期間,1961年2月蘇守仁神父繼掌本堂,主持建堂的繁瑣工作,至963年9月,辛勞成疾,回加拿大休息養病。白神父重回本堂,擔任主任司鐸,繼續完成大聖堂的建堂工作,誠可謂有「始」有「終」。新聖堂建造期間,本堂教友成立「新大堂興建委員會」參與籌建及募款等事宜。為籌募經費,於民國52年8月19日假台北市圓山兒童樂園舉辦「園遊義賣會」。園遊會當天,參加的教內外來賓,高達1萬2千餘人。本堂建堂經費,三分之一由本堂教友及我國教內外人士慷慨捐助。其他三分之二大都是從加拿大等地教友捐贈而來,特別是加大拿籍教友Mr.Gagnon(翁德昭神父的哥哥)個人獨力贊助美金5萬元。換算成新台幣有200萬元之鉅(當時愛國獎券頭獎為新台幣20萬元),在金華街、青田街可買到十多幢日本式房子。本堂全體教友對其善行義舉,至為感佩..
魏善強神父撰
台北市大安區安東街409巷10號教堂命名及主保聽魏善強神父怎麼說:1952年接獲省會長神父的命令,指派我(魏善強)、冉守謙和南懷義兩位神父,一起赴台北開創新堂區。當時郭若石總主教接掌台北教區不久,邀請耶穌會神父們來台北幫助堂區工作。就這樣,冉神父被指派為主任,我和南神父做他的助手。於三月十七日到達台北。
我們三人最先在安東街四〇九巷十號,一棟日式房屋中定居。總共三個小房間,一間闢作聖堂、一間是辦公室、另一間是客廳兼飯廳,晚上還兼作南神父的臥室;主任司鐸冉神父睡在走廊上,而我自己則安枕於進門的通道上,每天清晨,三張床全部消踪匿跡。
有一天,我們三人商議聖堂的名稱,冉神父自幼熱心恭敬聖若瑟,所以主張新開堂區以若瑟為名;南神父覺得聖堂獻給耶穌聖心更為適宜;但我卻喜歡請聖母做這個堂區的保護者。於是便將耶穌、瑪利亞、若瑟一起請來,「聖家堂」的名稱也就這樣 誕生了。
信義路和建國南路交接處,有一塊三角形的地,雖不理想,總比找不到地好。但是,我心有不甘,每天騎著腳踏車,路經新生南路二段,隔著竹籬笆投進一枚聖母聖牌,並一連唸上好幾遍聖母經。結果,在和信義路那邊的地主簽約前一個小時,新生南路的地主跑來見冉神父,說他們的地可以出賣了!哈!哈!那邊埋了不少聖母聖牌呢!
覓地建堂 台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二段50號
堂名既定,我們開始找地建堂。當時大安區心臟地帶有一塊地,非常理想(即現在的堂址),可惜該地屬於兄弟四人,其中之一僑居日本,不同意賣地。我們只好退而求其次,在信義路和建國南路交接處,有一塊三角形的地,雖不理想,總比找不到地好。但是,我心有不甘,每天騎著腳踏車,路經新生南路二段,隔著竹籬笆投進一枚聖母聖牌,並一連唸上好幾遍聖母經。結果,在和信義路那邊的地主簽約前一個小時,新生南路的地主跑來見冉神父,說他們的地可以出賣了!哈!哈!那邊埋了不少聖母聖牌呢!
節錄《聖家堂建堂三十週年特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