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堂 聖家
- 8月9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常年期第十九主日
智 18:6-9 希 11:1-2,8-19 路 12:32-48
今日三篇讀經,讓我嘗試用「聆聽」兩個字把它們連 起來。第一篇讀經提到關於「那一夜」的事,那一夜是指 上主解救以色列人脫離埃及奴役的那一晚。以色列人很重 視那逾越的晚上,世世代代都再聽那一夜的故事,希望後代的子孫不要忘記天主對他們的愛。這就是聆聽的作用,使人牢記天主的眷顧,提高感恩的警覺。 福音所講牽涉「聆聽的態度」。聆聽聖言的時候,因為聆 聽的態度不同,會影響所接收天主訊息的內容。在耶穌的時代,很多人聽過耶穌的道理,包括當權的人或法利塞人, 但如果他們聽的時候已關閉了自己的心,以挑剔、嫉妒的心態去聽,則不會把握到聖言中的真理。難怪耶穌曾說:「他們看是看,卻看不見;聽是聽,卻聽不明白。」(谷 4:12)或者人以很疲倦、不清醒的態度去聆聽,那麼再好的內容也聽不入耳,像青年厄烏提曷聽保祿講道睡著了, 甚至從三樓墮下(宗 20:9)。在比喻裏,耶穌要人「束 上腰,點著燈」,就是要人以一個警醒的心態去聆聽,要 全神準備。在這個狀態下,只要主人一敲門(這裡指輕敲, 而非指重擊或力撞),人便能夠立刻回應,所以聆聽的態 度是相當重要的。 第二篇讀經是屬於「聽從」的階段,即聽了後而又跟從天 主,回應天主的召喚。有些人能夠很留心聽,亦知道天主 的意思,但聽而不從,故得不到什麼好處,像曾與耶穌對 話的富少年一樣。所以,全神貫注地聆聽之餘,更重要的 是聽了後願意跟隨。聖祖亞巴郎就是這樣了,他留心靜聽, 認定了這是天主的意思,便願意離開穩定繁榮的環境,跟 隨天主到一個不明朗、不安全的遠方去。這便是亞巴郎成 為信德之父的理由,因他聽從天主的召喚。
讓我們反省今天這幾段聖經的現代意義。以色列人會不斷 再聆聽那一夜的故事,因為那一夜所發生的事,關乎他們 整個民族的生死存亡,是天主愛他們的歷史。這是他們的 「寶藏」所在,故此他們的心也在那裡。同樣,作為基督 徒的我們,應該不斷的再去聆聽天主怎樣愛了我們。天主 愛我們的歷史,可說在耶穌基督的身上完全發揮出來: 「天主竟這樣愛了世界,甚至賜下了自己的獨生子,使凡 信他的人不至喪亡,反而獲得永生。」(若 3:16)我們 每一次讀新約中的天主聖言,都是再次讓我們聽聽天主是 多麼的愛我們。這是相當重要的,人是會善忘,但如果我 們時常回到天主的聖言,重複聆聽耶穌基督是多麼的愛我 們,生活的聖言便有機會在我們身上產生突破。 聖經記載耶穌基督對我們的愛,並不是一件純粹過去了的 事,也是一件現在的事,因為耶穌基督能來臨到我們的中 間。今天福音所說的「主人回來」,能有幾個意思:可以 指末世時候基督來臨審判,或指每人自己死亡時面對基督,但也可指現世基督來臨到我們的生活裏面。因此,我們在 生活中就應該時時警醒,聆聽祂的聲音。如果我們根本不 預算天主會在我們生活中對我們說話,我們亦不會聽到祂 的聲音。 許多時我們的注意力都放在「時候」兩字上,相信天主會 突然在我們想不到的時刻來;其實,天主更會以我們想不 到的「形像」在我們中間出現。福音說「在你們想不到的 時候,人子就來了」,能夠指耶穌以一個想不到的形像來 到我們中間;只不過祂不符合我們的想像,我們便錯過了 祂的臨在,好像當日法利塞人想不到默西亞以那麼平凡的 姿態來到他們中間,因而錯過了一樣。
聆聽了耶穌基督的召喚後,亦應該在生活裏去實行,做個 「忠信而精明的管家」,好像亞巴郎一樣。所以讓我們把 今天這幾段聖經用「聆聽」這兩字連起來:我們要不斷聆 聽天主聖言,好能記得天主是多麼的愛我們;我們要有警 醒的聆聽態度,俾能發現天主的召叫,並能認出耶穌基督 能以平凡的形像臨在我們的生活裏面;最後自然是像亞巴 郎一樣,聽了天主的意思後,決心跟從。 (聖博敏神學院禮儀研究中心 吳智勳神父分享)
堂 區 報 告
【慕道班開始招生】
聖家堂慕道班各班即將於九月陸續開班,請兄姐們為 慕道班祈禱,並邀請尚未信主的親友、同事、同學前來慕 道。八月起,慕道班服務小組將在聖堂前廊招生,歡迎大 家提供慕道親友的姓名、電話給相關服務人員、或至詢問 室報名。
【新司鐸首祭】
7/5 日曾在我們聖家堂晉鐸的越南籍耶穌會黃輝友神父,將於 8/17 日聖母升天節來聖家堂首祭(上午 11:00), 請各位兄姊們一同前來分享新司鐸的喜樂並領受祝福。
【8/17 請支持教廷培育傳教人員】
全國宗座傳信善會邀請您為全球修士與修女培育祈 禱奉獻,幫助世界貧苦地區當地傳教人員的培育、或資助 貧窮國家培育司鐸。奉獻袋隨堂訊發給大家、或置於聖堂 長廊桌上請自取,邀請大家踴躍捐款贊助。(請將您帶回 來的奉獻袋逕投入奉獻箱) 劃撥帳號:19946186(將開立正式收據) 戶 名:財團法人天主教會台灣地區主教團
【教宗八月祈禱意向~為共同生活】
願那些共同生活更加艱難的社會,不屈服於基於種 族、政治、宗教和意識形態的衝突誘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