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天主教台北聖家堂

聖枝主日 2012-0410


  依五十4-7 斐二6-11 路廿二14-23:56

  路加福音一向被稱為慈悲的福音,讓我們從本週讀經中,認識耶穌基督慈悲的面貌,盼望能從中得到一些力量,學習身陷苦痛,仍慈悲待人。

  讓我們先來看看耶穌怎樣對待門徒。在最後晚餐中,門徒又起爭論誰是最大,路加的記載中耶穌好像沒有生氣,還耐心地教導他們要謙卑服侍人;耶穌好像一個快要去世的父親,知道自己的死已夠子女難過,不忍再責備他們,而且還這樣說:「在我的困難中,與我常常相的,就是你們。所以,我將王權給你們預備下,…」路加筆下的門徒並不是一群軟弱怕死的人,他們並沒有在耶穌被捕時走光;耶穌在山園祈禱時,門徒雖睡著了,但那是因為太憂悶而睡,這位慈悲的老師就是這樣看自己的門徒,總為他們辯護。

  對於伯多祿,路加寫來細緻感人。首先耶穌幾次既以舊名「西滿」,又以他的新名「伯多祿」來稱呼他,提醒他的新身份,又向他預告,魔鬼會來動搖他,但又馬上安慰他說:「我已為你祈禱,為叫你的信德不至喪失,待你回頭以後,要堅固你的兄弟」。伯多祿在大司祭的庭院裡三次不承認耶穌,路加的描寫令人感覺耶穌好像聽到他的說話,只是背著他,有點兒不忍看著他犯罪,而當伯多祿第三次說不認識耶穌時,耶穌恰巧就轉過身來。不承認師傅為伯多祿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但不想發生的事已發生了,這正是他最無助、最失落、最需要人諒解時,耶穌就在那裡,以慈悲的目光看著他,好像對他說:「我瞭解你,我寬恕你」,伯多祿祇能跑到外面哭起來。

  耶穌對所有敵人,慈愛未減。首先,猶達斯出賣祂時,耶穌稱呼他的名,這是福音裡唯一的記載。在猶太人的風俗中,叫別人的名是一種親切的表現,耶穌卻選擇此時親切的叫他的名字,明顯地希望以愛感動他回頭。當大司祭帶著隨從來捉拿耶穌時,門徒一時氣忿,削下大司祭僕人的一隻耳朵,四福音之中只有路加記載耶穌把那人的耳朵治好,顯出祂關懷敵人的痛苦。路加筆下的大司祭、經師、長老等人都不太凶惡,沒有安排假證人,沒有定耶穌的死罪,連比拉多也三次聲明耶穌無罪,路加似乎挑戰讀者:究竟誰定耶穌的死罪?

  最後,該說到群眾了。群眾中的婦女幾乎全是好人,連在男人中,有不少跟在耶穌的十字架後面,耶穌特別安慰婦女們。至於那些喊叫要釘死祂的群眾,耶穌在十字架上的第一句話就是求天父寬恕他們,因為他們無知才會這樣做。第二句就是對旁邊的強盜說的:「你今日就要與我一起在樂園裏」,這個強盜曾為耶穌的清白說過一句好話,並親切稱呼耶穌的名,總算是給了痛苦中的耶穌一點兒安慰;耶穌雖在極度痛苦中,仍不會讓任何一個小恩惠溜走,完全寬恕他一生所犯的罪惡,立即賞賜他當天便與自己在樂園裡,成為第一位肯定進天國的新約人物。

  在整個受難過程中裏,耶穌心無怨懟,一直以平和慈悲待人。這一份愛心,立刻產生功效。首先,有份釘死祂的一名百夫長,見到十字架上的耶穌沒有咬牙切齒、謾罵詛咒,反而在寬恕安慰人之後,平安地交付了靈魂,使他不能不承認耶穌是義人,並歸光榮於天主。十字架下的群眾見到這一切,亦感動得搥著胸膛懺悔地離去,他們之中不乏剛才瘋狂喊叫要釘死耶穌的人。人受屈辱,往往要求公義地報復;但是,報復不會感動人,倒是慈悲與寬恕才使人心折。路加記載的受難始末,就是慈悲的勝利,耶穌的愛改變了敵人。

  路加要我們反問自己,是誰釘死耶穌?每次重讀耶穌的苦難,不光是重溫過去的歷史,而是提醒我們,人類的罪正是耶穌被出賣、誣告、以至於釘死的原因。不過,無辜受苦的基督仍然關心我們、不想責備我們、隨時願意寬恕我們、慈愛地回過頭來看我們,祂不會忘記我們為祂所做的每個小恩惠,反而我們一錯再錯時,祂仍會慈悲地為我們祈求:「父啊!寬恕他們吧,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做甚麼!」

(本文節錄自聖博敏神學院禮儀研究中心吳智勳 神父的分享)

45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常年期第二十三主日 則卅三7-9;羅十三8-10;瑪十八15-20 2023/09/10 我們都知道天下有一大難事,就是指正別人的過錯,尤其當這人的「社會地位比我們高時。所謂忠言逆耳,忠臣命苦,中國歷史上這一類的故事真是汗牛充棟。能謙虛受教,聽從忠言的人好像不多。有人說能認錯的人是一個偉人,但這樣的偉人實在不多。舊約中納堂先知所指正的人是達味王,他指著犯了罪的達味王說:「這個該死的人就是你!」(參

2023/07/23 智十二13,16-19;羅入26-27;瑪十三24-43 有時候我們聽人說:「如果有天主,為什麼祂容許那些壞人存在?為什麼不把他們都消滅掉?」有時候我們自己也這麼想,這多少是出於正義感。 耶穌的門徒也有這種心態,他們就像今天福音中的「僕人」:「你願我們去把莠子拔出來嗎(把壞人除掉嗎)?」記得耶穌的兩個愛徒也有一模一樣的語氣。一天,耶穌和門徒想在撒瑪黎雅村莊投宿,村民卻不收留他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