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天主教台北聖家堂

週訊 2022-0717


創18:1-10a 哥1:24-28 路10:38-42


  今天的福音是路加獨有的故事,寫得很美。過去,人們往往只從這段聖經表面的意義推測,以為耶穌是譴責瑪爾大,稱讚瑪利亞;譴責為世俗事務操勞的人,而稱讚那些聆聽天主聖言的人。更有人引申說,祈禱比工作重要,默觀的修道生活比忙碌的在俗生活高超。今天讓我們重新返回這段聖經,欣賞路加要帶出的美麗訊息。

  這個故事的上文,是講慈善的撒瑪黎雅人,那個比喻的人物全是男性,耶穌最後吩咐那位法學士:「你也照樣去做吧」,要求他以慈悲的心,用「行動」為有需要的人服務,可見耶穌並沒有否定「工作」的重要。本主日的故事,除了耶穌外,人物完全是女性,為猶太人這是有點不可思議,因為一家之主應該是男的,但路加卻將主人拉匝祿放在一邊,將瑪爾大捧了出來,暗示女性同樣是耶穌基督的門徒,同樣得到耶穌的重視。故事的主角應該是瑪爾大,把注意力只放在瑪利亞身上,似乎不是故事原來的意思。耶穌並無偏愛瑪利亞,祂也愛瑪爾大,願意教導她、提昇她,使她克服自己的困難,成為一個更全面的門徒,指出工作固然重要,但也要聆聽天主的聖言。

  在猶太人的家裡,人人都期望做大姊的,會在家中打點一切;從福音有關這家人的記載顯示,瑪爾大應是做大姊的。她派人向耶穌報訊:「主,你所愛的人病了」;耶穌來到時,她親自出來歡迎;耶穌要求移開墓門的石,她又出主意說屍體臭了,最好不去動他。可見她是料理一切,工作效率很好的人。但瑪爾大的內心,有其軟弱的一面:她認識事而不認識人,包括不認識自己;她不知道或不承認自己軟弱的地方,往往利用自己的長處去遮蓋它。這種人要求他人賞識她所做的一切,受不了別人的冷落。現在,耶穌只與她的妹妹談話,沒注意到她的忙碌,有受委屈的感覺。或許她心裏想,耶穌是大家的客人,為甚麼瑪利亞可以舒舒服服的與祂聊天,而自己偏偏要做所有的事?她心裏實在很愛耶穌,否則她不會請祂來,也不會在這種場合下,說出自己心底的話。這似乎是她平時累積下來的一種宣洩,在宣洩裏其實是淌著淚水的,她好像向耶穌申訴:「主啊!這對我真不公平,連我妹妹也不體諒我的辛苦,你不管嗎?」

  面對這樣的投訴,耶穌完全沒有譴責瑪爾大,祂諒解她的感受,欣賞她為諸事操心勞碌,但瑪爾大未能在繁忙的生活裏去學習和認識自己,反而被工作弄到心煩意亂,然後以埋怨去發洩。其實,瑪爾大「需要的只有一樣」,就是靜下來聆聽祂。如果她靜下來聆聽,她會發現耶穌快要入耶路撒冷受難,已不在乎吃甚麼,卻在乎與人分享祂的內心。耶穌邀請瑪爾大停下來,在內心與主相遇,在那裏她會真正認識自己和別人的內心世界,從而知道自己和別人的需要。耶穌邀請她像瑪利亞一樣,「選擇那最好的一份」。

  這段故事為我們,特別是有本領的強人,有很大的啟示。強人往往是辦事精明,批判性極強,這樣雖然能夠顯出自己優越的地方,但危險性是不了解別人,人際關係差,往往以成就遮掩自己的弱點,阻礙了自己的成長,養成一份連自己也

察覺的俗氣。忙碌的人,脾氣往往很差,這時他們最需要的是靜下來去聆聽自己的內心及別人的真正的需要,這是成長的秘訣。瑪利亞在故事中沒說過一句話,聆聽耶穌使她不但了解耶穌的內心,更使她明白姐姐的需要,故此任由她申訴而不作任何反駁,她知道能幹的姐姐其實不是需要她幫忙,她發洩後便沒事了。瑪利亞的事業未必如姐姐般成功,但她肯定是個快樂的、有靈氣的人。若要知道自己和別人的需要,不要忘記靜下來聆聽耶穌,人會發現那是甚麼。

(本文節錄自聖博敏神學院禮儀研究中心吳智勳 神父的分享)

22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常年期第二十三主日 則卅三7-9;羅十三8-10;瑪十八15-20 2023/09/10 我們都知道天下有一大難事,就是指正別人的過錯,尤其當這人的「社會地位比我們高時。所謂忠言逆耳,忠臣命苦,中國歷史上這一類的故事真是汗牛充棟。能謙虛受教,聽從忠言的人好像不多。有人說能認錯的人是一個偉人,但這樣的偉人實在不多。舊約中納堂先知所指正的人是達味王,他指著犯了罪的達味王說:「這個該死的人就是你!」(參

2023/07/23 智十二13,16-19;羅入26-27;瑪十三24-43 有時候我們聽人說:「如果有天主,為什麼祂容許那些壞人存在?為什麼不把他們都消滅掉?」有時候我們自己也這麼想,這多少是出於正義感。 耶穌的門徒也有這種心態,他們就像今天福音中的「僕人」:「你願我們去把莠子拔出來嗎(把壞人除掉嗎)?」記得耶穌的兩個愛徒也有一模一樣的語氣。一天,耶穌和門徒想在撒瑪黎雅村莊投宿,村民卻不收留他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