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都吃飽了」
林文森執事與你分享(徐仲秋翻譯)
今天的福音開頭說到,耶穌知道洗者若翰遭
到處決的消息後,和門徒們退到一個「偏僻」
的地方。原本這段時間應該能讓耶穌和門徒得以休息與反思,但群眾知道他要往哪兒去,就在岸上徒步跟著船走。「他一下船,看見一大夥群眾,便對他們動了憐憫的心,治好了他們的病人。」此時我們看見了天主的形象,充滿了對眾人的憐憫,迫切地想要帶給我們治癒。在這樣情境下,我們可以反省自己,面對突如其來的要求,我們會如何回應呢?我們會對向我們求助的人始終抱持著同情心嗎?倘若求助者是我們不認識的人或者是我們不怎麼喜歡的人,我們又怎麼想呢?
福音中提到,天色愈是昏暗,門徒們愈是為眾人的飲食擔心,所以他們建議耶穌把群眾疏散到附近的村莊覓食。然而,耶穌告訴他們:「你們給他們吃的吧!」門徒們的回答:「可是我們只有五個餅和兩條魚。」隱含著:微薄少量的食物,怎麼可能餵飽那麼多人呢?我們和門徒一樣,都曾一次又一次被召喚,為耶穌提供他人協助。然而,我們經常不願意伸出援手,自以為沒有什麼可以給別人的。
當我們遇到別人求助時,可能有兩種反應。有一種反應是:如果違背我之前的計畫,我會完全忽視這樣的請求,永遠把自己的需求擺在第一,不想要向別人伸出援手。久而久之,也就不會有什麼人向你求助了。但是,這跟基督的回應方式天差地遠。另一種反應是:很難對別人說「不」,往往把自己的計畫擺在一旁去幫助別人,儘管心裡有千百個不願意。別人看到的我們臉上滿是笑容,可是我們內心感到憤怒和挫折,最後只能累死自己。我們必須記得:我們無法拯救全世界。可是也有某些時候要體認到,或許唯一能幫助這個人真的只有我一個。有時候,像是今天的福音說的,耶穌立刻回應了群眾的需求。這需要極大的敏感度和決斷力,何時必須展現同理心,盡力幫助別人,即便自己不是那麼方便也這麼做。
我們可以用兩種方式解讀這樣的感受。我們可以只把它視為奇蹟、來自耶穌的神力。可是,有另外一個可能性,讓我們看到別的意義。把麵包和魚分給大家的是門徒而不是耶穌。一但門徒們開始把他們僅有的食物和身邊的人分享,引發群眾拋磚引玉。當每個人都願意分享時,就能照顧到更多人。我們現在肯定得這麼做才行。如果追隨耶穌的人沒有跟大家分享從耶穌那裡得到的,耶穌的工作和福音的傳播就不可能發生了。今天我們可以反省這個問題:是否有勇氣把自己所有的跟他人分享?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