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天主教台北聖家堂

常年期第六主日-2022-0213

耶十七5-8 格前十五12,16-20 路六17,20-26




  今日路加福音提到四個真福及四個真禍。瑪竇福音的山中聖訓只提什麼人是有福的,而沒提到真禍,他告訴我們有天主恩寵的人生活是怎樣的;而路加講真福與真禍時,卻著重社會性。他把不同的人對立起來:貧窮的相對於富裕的、饑餓的相對於飽飫的、哭泣的相對於歡笑的、受迫害的相對於被稱讚的。



  這是一段使不少基督徒感到困擾的福音,因它容易被人誤解。很多人以為宣講窮人得到天主特別的祝福,會助長窮人甘願接受現實及不公義的制度,繼續留在被剝削的情況而不思改善。此外,真福及真禍的表面意義是很不近人情的,與一般人的經驗相反。試問有誰喜歡貧窮呢?有誰不想溫飽?這些只是人生活的基本需求。試問誰不想快樂?又有誰喜歡看見別人哭泣呢?試問誰不想得到別人的賞識及讚許?如果我們按著福音所說,成為富有的、飽飫的、歡笑的、受稱讚的人,我們便真的有禍嗎?這算是甚麼福音?



  看這段福音時,必須了解當時的背景。路加生活於一個貧富懸殊的社會,不少人活在貧窮、饑餓、哭泣、受迫害的境況。那時沒有福利制度,沒有甚麼途徑解決困境。面對這些事實上「已經」生活在艱苦中的人,路加帶給他們一個好消息:不用害怕,你們會從天主那裡得到安慰,天主不會忘記你們,天國是你們的。這個訊息,使這些可憐的人有希望、有意義地活下去。人若找不到希望與意義,便會結束生命。



  此外,路加亦向那些富有的、飽飫的但又不願與人分享的人,又或那些把歡笑建築在別人痛苦身上的,炫耀自己的財富好能接受別人崇拜讚美的人,提出嚴重的警告。那些人生活自滿,簡直不需要天主,路加警告他們不要以為自己很幸福,其實已經身處禍患當中,天主不會放過他們,他們必須回頭與貧苦人分享。跟著的章節是要求他們改變,以愛待人,不要拒絕求他們的人;借了錢給有需要的人,不要希望償還;要學天主那麼慈悲大方。

 這為今天的教會有甚麼意義呢?



  從教會的角度來做反省,我們可以問:教會是過於依賴財富或特權,抑或依賴天主?在歷史中,教會最有錢最有權力的時候,是教會最黑暗的時期。我們的教會是否是關心窮人的教會?在關愛窮人上教會做了多少?



  教會是一個饑餓的教會嗎?教會是否常常饑渴使人認識耶穌,希望別人從耶穌身上得到滿足?若教會太過滿足於自己的成就,不再饑渴地去傳福音,或只求保持現狀,不思進取,這種了無生氣的教會的確有禍了。



  教會是一個哭泣的教會嗎?懂得為自己的罪過、為人的罪過、為世界的苦難、為社會不公哭泣嗎?如果教會無動於衷,好像那些事沒有發生過,那便有禍了!



  教會是一個被迫害的教會呢?歷史告訴我們,越受壓迫的教會越蓬勃,因為她最接近天主,天主是她唯一的依賴。但一旦享樂主義、消費主義、虛無主義代替了迫害,教會便面臨更可怕的敵人。軟性罪惡的侵蝕,比硬性勢力的迫害來得厲害,教會怎能忽視這種另類的迫害?可見真福與真禍,為教會仍有時代的意義。



  最後,我們也可把真福真禍的啟示,引伸到自己身上。我們真心信靠天主嗎?抑或我們需要的只是金錢?

     (本文節錄自聖博敏神學院禮儀研究中心吳智勳 神父的分享)

70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常年期第二十三主日 則卅三7-9;羅十三8-10;瑪十八15-20 2023/09/10 我們都知道天下有一大難事,就是指正別人的過錯,尤其當這人的「社會地位比我們高時。所謂忠言逆耳,忠臣命苦,中國歷史上這一類的故事真是汗牛充棟。能謙虛受教,聽從忠言的人好像不多。有人說能認錯的人是一個偉人,但這樣的偉人實在不多。舊約中納堂先知所指正的人是達味王,他指著犯了罪的達味王說:「這個該死的人就是你!」(參

2023/07/23 智十二13,16-19;羅入26-27;瑪十三24-43 有時候我們聽人說:「如果有天主,為什麼祂容許那些壞人存在?為什麼不把他們都消滅掉?」有時候我們自己也這麼想,這多少是出於正義感。 耶穌的門徒也有這種心態,他們就像今天福音中的「僕人」:「你願我們去把莠子拔出來嗎(把壞人除掉嗎)?」記得耶穌的兩個愛徒也有一模一樣的語氣。一天,耶穌和門徒想在撒瑪黎雅村莊投宿,村民卻不收留他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