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ly Family Catholic Church Taipei
聖堂足跡
History
從安東街開始
台北市大安區安東街409巷10號教堂命名及主保聽魏善強神父怎麼說:1952年接獲省會長神父的命令,指派我(魏善強)、冉守謙和南懷義兩位神父,一起赴台北開創新堂區。當時郭若石總主教接掌台北教區不久,邀請耶穌會神父們來台北幫助堂區工作。就這樣,冉
神父被指派為主任,我和南神父做他的助手。於三月十七日到達台北。
我們三人最先在安東街四〇九巷十號,一棟日式房屋中定居。總共三個小房間,一間闢作聖堂、一間是辦公室、另一間是客廳兼飯廳,晚上還兼作南神父的臥室;主任司鐸冉神父睡在走廊上,而我自己則安枕於進門的通道上,每天清晨,三張床全部消踪匿跡。
有一天,我們三人商議聖堂的名稱,冉神父自幼熱心恭敬聖若瑟,所以主張新開堂區以若瑟為名;南神父覺得聖堂獻給耶穌聖心更為適宜;但我卻喜歡請聖母做這個堂區的保護者。於是便將耶穌、瑪利亞、若瑟一起請來,「聖家堂」的名稱也就這樣 誕生了。
信義路和建國南路交接處,有一塊三角形的地,雖不理想,總比找不到地好。但是,我心有不甘,每天騎著腳踏車,路經新生南路二段,隔著竹籬笆投進一枚聖母聖牌,並一連唸上好幾遍聖母經。結果,在和信義路那邊的地主簽約前一個小時,新生南路的地主跑來見冉神父,說他們的地可以出賣了!哈!哈!那邊埋了不少聖母聖牌呢!
節錄《聖家堂建堂三十週年特刊》魏善強神父撰〈歷歷如繪〉一文


魏善強 神父 冉守謙 神父 南懷義 神父
(Fr. Ouimet, Philippe) ( Fr. Bégin, Maurice) (Fr. Naldini, Adamo)
加拿大 1914~1983 加拿大 1905~1981 義大利 1915~1990
覓地建堂 台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二段50號
堂名既定,我們開始找地建堂。當時大安區心臟地帶有一塊地,非常理想(即現在的堂址),可惜該地屬於兄弟四人,其中之一僑居日本,不同意賣地。我們只好退而求其次,在信義路和建國南路交接處,有一塊三角形的地,雖不理想,總比找不到地好。但是,我心有不甘,每天騎著腳踏車,路經新生南路二段,隔著竹籬笆投進一枚聖母聖牌,並一連唸上好幾遍聖母經。結果,在和信義路那邊的地主簽約前一個小時,新生南路的地主跑來見冉神父,說他們的地可以出賣了!哈!哈!那邊埋了不少聖母聖牌呢!
節錄《聖家堂建堂三十週年特刊》魏善強神父撰〈歷歷如繪〉一文
福傳寶地
福傳寶地 聖堂現址這塊建地,是天主恩賜的「福傳寶地」。它格局方正、交通方便、 人口密集,真是建堂福傳的理想之地。隔著瑠公圳,對面是「建華」、「岳廬」 二個眷村和憲兵的「新南營區」。1992年4月,政府將這片「7號公園預定地」, 改建為「大安森林公園」時,便住有二千五百餘戶,一萬二千多居民。 附近是著名的文教區:台灣大學、師範學院(現改制為師範大學)、師範學 校(現改制為教育大學)、師大附中、金華國中、龍安國小、北師附小等校。 永康街、麗水街、金華街、青田街、潮州街、溫州街等地,住有大量的公教人 員及眷屬。因此,方便神父們騎著腳踏車,在四周的大街小巷,登門拜訪住戶,傳 播福音。因此,本堂早期的教友,不少來自眷區或學校教職員,以及附近的居民。




三座分堂
申自天神父1954年3月繼冉神父擔任本堂主任司鐸,是時教友已達千餘人。聖
誕節、復活節等大節慶時聖堂已不敷使用。當時本堂另設有安東街、信義路及潮
州街三處分堂。
安東街分堂(1954.3~1979.7) 台北市大安區安東街363號
1954年春夏之際,加拿大席瑪爾女士(Madame Simone Simard)在安東街363號(後
因門牌改編為瑞安街65號)租下一棟木造平房(後來買下),設立「聖類斯診所」及教
堂,請魏善強神父負責堂務。成為聖家堂的「安東街分堂」,全名為「安東街天主堂」。
分堂因教友人數快速增加,不敷使用。在原址重新修建一棟美輪美奐的新聖堂和修
女會院,1961年10月8日落成,新聖堂可容納兩百多人。可惜在1979年7月,因實施都
市計畫,拓寬馬路,教堂被迫拆除,「安東街天主堂」走入歷史。
這座分堂,除魏神父外,法良、劉迺仁、劉玉峯、趙振華等神父,都曾在此帶給
教友、修女們莫大的喜樂和無盡甜美的回憶。



三座分堂
申自天神父1954年3月繼冉神父擔任本堂主任司鐸,是時教友已達千餘人。聖
誕節、復活節等大節慶時聖堂已不敷使用。當時本堂另設有安東街、信義路及潮
州街三處分堂。
安東街分堂(1954.3~1979.7) 台北市大安區安東街363號
1954年春夏之際,加拿大席瑪爾女士(Madame Simone Simard)在安東街363號(後
因門牌改編為瑞安街65號)租下一棟木造平房(後來買下),設立「聖類斯診所」及教
堂,請魏善強神父負責堂務。成為聖家堂的「安東街分堂」,全名為「安東街天主堂」。
分堂因教友人數快速增加,不敷使用。在原址重新修建一棟美輪美奐的新聖堂和修
女會院,1961年10月8日落成,新聖堂可容納兩百多人。可惜在1979年7月,因實施都
市計畫,拓寬馬路,教堂被迫拆除,「安東街天主堂」走入歷史。
這座分堂,除魏神父外,法良、劉迺仁、劉玉峯、趙振華等神父,都曾在此帶給
教友、修女們莫大的喜樂和無盡甜美的回憶。
信義路分堂 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二段153之7號
我(陸德全)初抵台灣時,聖家堂才「三歲」,當時的本堂申自天神父,要我去
新竹華語學院學習閩南語。「畢業後」,我回台北。在永康街闢一小小的分堂。在那兒
舉行第一台彌撒時,李府全家人就幾乎造成「客滿」了,你們現在的本堂(李哲修)神
父,是那首台彌撒的輔祭。第一次用閩南語講道後,獲悉的評語是:「你說的是拉丁文
嗎?」
沒多久,我遷往面積較廣的信義路。我信義路分堂外觀陸德全神父用台語講經
的得力助手李蔚而老先生,總是隨着我四處奔跑,共嚐辛酸與喜樂。
摘錄本堂《建堂三十週年紀念特刊》陸德全神父撰〈往事難忘〉。
潮州街分堂(1954.3~1979.7)台北市大安區潮州街127號
矢如直神父、白尚潔神父與高道興修士均曾在該分堂服務過。


